自從來到波士頓讀書,就不明究理愛上合唱,而在美國大學院校中最流行的就是無伴奏合唱(a cappella)了。麻省理工有十個公開的a cappella合唱團,我每個學期總是會抽空參加幾次試音,但前兩年我還不太會唱歌,除了音感還算好之外,聲樂技巧可說是完全沒有,加上通常這些團都不大,每年能收兩三個新生就不錯了,所以總是屢戰屢敗。直到上學期終於進入Techiya這個合唱團,儘管不是我的第一志願,但至少聊勝於無啦。
Techiya不像許多一般的大學合唱團一樣唱英文流行歌,這個團是猶太和以色列文化為主打的團,所以大部分的歌都是希伯來文(Hebrew),其中也不少是從猶太聖經–摩西五經(Torah)中節錄的讚頌文。但如果大家以為猶太文化只有希伯來文,就大錯特錯了;還有其他語言如意第緒語(Yiddish)、拉迪諾語(Ladino),分別是德語和西語區的猶太人所使用的語言,所以這兩種就分別跟德語和西班牙語十分相似。還有最受歡迎的就是拿英文流行歌改編成與猶太文化有關的歌。
我因為是男中音(baritone),但因為音感好,而在a cappella中的男低音(bass)相當重要,於是我在Techiya裡主要就是唱男低音,只有兩首歌是beatbox、另一首唱男高音(tenor)。也因此,雖然對語言不甚熟悉,但許多時候只要唱du du du、da da da之類的擬聲語,真正會唱到歌詞的地方其實不多;只要多練幾次,一開始看譜、後來只要看小抄,之後慢慢就背起來了。而且團裡畢竟不是大家都會讀希伯來字母(我背韓文字母就已經背個半死…),所以我們學歌詞都是使用羅馬拼音。對合唱而言,用羅馬拼音其實就已經相當足夠。
我們一週練習兩次、每次兩小時,不算太大的負擔。這學期的公演在5/13晚上舉行,我們預計唱十一首歌。很多大學合唱團的公演,每唱幾首歌中間,都會穿插一些短劇演出,我們也不例外,至於內容當然不出猶太文化。今年我們的短劇,是以RPG為場景,靈感來自Google地圖在今年愚人節,把地圖內容電玩化。我因為背歌已經背到頭腦快爆炸,懶得再背台詞了,於是自願當旁白,這樣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讀稿!
表演的曲目我就不流水帳式地贅述,只提一些比較特別的。Techiya這個團很小,只有六男三女(一般因為女生傾向比男生喜歡唱歌,合唱團的問題都是男生不夠多,這個團的問題算是滿少見),所以大家都有很高的機會獨唱。我在這學期的曲目中獨唱兩首歌,第一首是將黑眼豆豆(The Black Eyed Peas)的I Gotta Feeling改成I Got Tefillin的改編曲,歌詞還是以英文編寫,編曲與歌詞都簡單易學。Tefillin是什麼呢?簡單說,這是猶太教徒禱告時會戴在頭上和左手臂上的一種黑色帶子,背面寫著Torah的經文。
我的另一首獨唱,大家國小或國中音樂課本應該都有一首歌叫"多那多那"(Dona Dona)吧?這首歌最初是由Aaron Zeitlin作詞、Sholom Secunda作曲,是一首意第緒語的反戰歌曲,唱的是一頭小牛正在被載往市場屠宰,藉此暗指納粹德國壓迫猶太人。但後來傳到日本,在當地大為流行,也被安井一美(安井かずみ)填上日文歌詞。Techiya決定唱日文版本,而我會講一點日語,於是我剛好兩首獨唱都選到簡單的(但這首的合唱部份並不簡單就是了)。
說到其他有趣的歌,還有意第緒語的Bay Mir Bistu Sheyn,意思是"在我眼中你很漂亮",就是情人眼中出西施啦,所以這是首情歌。後來傳到美國,由The Andrews Sisters翻唱英文版,成為1940年代大為流行的爵士名曲。不得不說意第緒語唱起來真的滿好玩的,有時還有滑稽感。
還有一首值得一提的,是拉迪諾語的A La Una Yo Naci,意思是"我在一歲的時候出生"。這也是首情歌,我們的編曲把這首歌分成用人聲模擬木吉他伴奏的獨唱,與副歌部份的大合唱。我們花了非常多時間練習,以模擬出吉他一弦弦彈出的效果,還有用假音唱出吉他泛音的部份(結果我大概在台上緊張,有個泛音唱走音得離譜,幸好趕緊調回來…)。表演結束後,聽到台下有人說我們唱西班牙文,可見這兩種語言有多相似了,儘管編曲的Mauro一直說拉迪諾語更接近葡萄牙語。
這場公演並不算非常順利,雖然觀眾反應不錯,但有些歌預演時還唱得比較好。尤其是後面的好幾首歌,唱到一半都會漸漸散掉,有些時候是每個聲部都開始走音、但不知道要聽誰的,我又唱bass聲音不大,很多時候音準只是唱心酸的。有些時候是聲部該進來的地方忘了進來。我們唯一的女高音Andrea,因為同時也是另一個合唱團Muses的成員,加上她在公演前三個禮拜打球發生意外肋骨骨折,所以缺席了許多團練時間,表演當天下午預演時還要臨時抱佛腳,也間接造成公演不盡完美。
但公演結束了,是該放輕鬆的時間,先前唱錯的都過去了,只要記得下學期要更好。我們希望下學期能加入更多改編英文歌,畢竟通常比較受歡迎,就算你聽不懂希伯來文也沒關係,只要稍懂猶太文化就可以找到笑點。
說到改編英文歌–公演後一天我們又有一場特別演出,是在學校的猶太學生會(Hillel)工作的一位校友Eliad要離職了,於是我們辦了一場party歡送他。他特別喜歡的一個料理是鷹嘴豆泥(hummus),於是我們以約翰·藍儂(John Lennon)的Give Peace A Chance改編成Give Chickpeas A Chance,歌詞就是在講如何做鷹嘴豆泥。我們只花了公演後跟歡送會前的短短一兩個小時練習,但因為編曲簡易,個人覺得唱得不差,而且大受歡迎!
大家如果有興趣聽Techiya的歌,公演的全部內容都在我們的YouTube頻道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