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, , , , , , ,

前陣子幸運受到Garmin行銷部的邀請,成為最新的女性運動代言人之一,讓我受寵若驚之餘,也收到一支Forerunner 235(以下簡稱235)運動手錶進行測試。

從我對GPS記錄運動有興趣開始,不論是登山用還是腳踏車用的GPS,我都使用Garmin的產品,不過去年開始路跑的時間點實在太尷尬了,正值各家運動手錶導入腕式心率百家爭鳴的期間,而Garmin在這方面推出心率錶的時間略晚,讓我選了TomTom Runner Cardio作為我的第一支跑步用手錶。也因此恰巧有這個機會,能利用這段時間做個交叉比較和評測。

2016-09-04-10-47-38

印象&配戴感覺

首先個人對235的形象,雖然錶面直徑偏大,但大概因為重量與厚度輕薄,配戴起來完全沒有厚重的壓力感,看起來也簡約俐落,與我先前使用TomTom錶方正的霸氣感截然不同。以前總是嫉妒路跑場上許多戴Garmin的跑者,不論男女老少,戴起來都很好看,原本以為得不到的最美,但現在我用了235之後才發現回不去了~使用不到一天,也發現235很快給我一種「智慧型手錶」的感覺,日常生活配戴也相當實用,相較之下TomTom則比較像是「運動手錶」,除了看時間跟運動之外沒什麼額外功能,也沒有辦法擴充,對跑步以外配戴的興趣缺缺。

雖然拿到的是測試錶,沒辦法選錶帶顏色,就是最基本的黑色,但235有好幾種鮮豔顏色的錶帶可以選擇,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選擇。Garmin也說給我新錶的時候可以讓我自由選擇配色,但大家都知道我會選粉紅色啦!XD

235有內建Garmin自家開發的心率模組,與TomTom和Garmin前一代Forerunner 225內建的Mio模組不同。心率模組在手錶背面有明顯的凸出,剛開始戴時有異物感,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,而心率模組凸出的好處,就是手錶在平時不需要戴太緊,模組的綠光LED和心率偵測晶片就能與皮膚貼近而讀取到心率,錶背的其他地方都是懸空的,透氣良好,不會因為長時間配戴造成汗水累積的不舒服。

garmin-back

基本功能

Garmin與坊間其他品牌的運動手錶最大的不同與突破,就是導入了智慧型手錶的概念,可以從Connect IQ™下載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式、小工具、錶面和資料欄位,做很大幅度的個人化。從錶面的時鐘,就算不下載任何東西,也能設定各種不同主題顏色,也有白底和黑底兩種選擇。除了預設的「錶面」之外,還有心率、步數、天氣、行事曆、控制台和訊息(註1)等等小工具,使用左邊的左右按鍵就能互相切換。要注意的是手錶本身不具wifi或行動網路通訊,許多功能必須透過藍芽與手機的Garmin Connect同步。

這些小工具可以隨個人喜好和需求自由增刪,像我並不是個工作上需要經常接客戶的大忙人,跑步時也不會攜帶手機,所以訊息和行事曆這些功能都被我關掉了,只留下錶面、心率、步數和天氣的功能。

前面提過235外型適合日常生活配戴,內建的心率和步數偵測功能也符合了這一點需求。記得當天我從Garmin行銷人員手中取得測試錶時,我還沒戴上去,錶背的心率模組就亮起來了,原本以為是故障或跑步模式忘了取消,詢問之下才知道每隔固定時間,心率模組就會自動短暫啟動,24小時偵測心率,掌握身體狀況。235會自動從每天的心率中取最低值找出靜止心率(RHR),只要在心率模式中按下右上角的跑步鍵,就會秀出最近一週內的RHR圖表和平均。對於像我這樣的運動員而言,這是非常實用的功能,因為除了運動時的心率變化之外,RHR也是很重要的訓練指標:越低表示身體狀況越好,太高往往是過度訓練、疲勞、睡眠不足或身體發炎的代表。

garmin-rhr

以我為例RHR低於50就是身體休息充足,50~55普通,超過55就是疲勞。寫到這裡時拿起來一看,乖乖,今天的RHR竟然低到38,簡直是超級賽亞人的等級,看來假如身體狀況維持的話,明天的織足盃是打破半馬個人紀錄的好機會!

garmin-hr

接下來是步數功能,就是所謂的計步器啦。不知道何時開始流行每天一萬步,健康有保固的說法,記得小時候吃飽飯後,只要沒下雨,總是跟爸爸一起繞著社區散步,那時候身上戴的是最陽春的「計步器」,記得裡面有一顆小球,每走一步就會跳一下,用這個原理來計算步數,那時候的目標是每天五千步。而235內建了計步器的功能,可以隨時掌握每天走了幾步、距離目標還有幾%。目標步數可以手動設定,也可讓235根據每天的運動情況自動計算,我用一陣子之後,自動計算的目標就維持在一萬步上下。還有一個相關功能「久坐提醒」,當你可能坐在電腦前面太久,沒有步數進帳時,手錶就會震動+提醒你該起來動一動了~

garmin-steps

跑步功能

很多人買運動手錶的最大初衷,就是用來記錄跑步,比起跑步時還要把手機帶在身上,不僅更加輕巧,GPS的準確度較高,而且把手腕轉一下就能看到各種跑步相關資訊。235原本定位就是給跑者使用的,理所當然跑步功能是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只要在時鐘模式按下跑步鍵,就會出現活動選擇畫面,這點與TomTom無二致。可以選擇活動類型:跑步、室內跑步(跑步機)、騎腳踏車、其他,而手錶本身的各項設定,也能從這裡叫出目錄來。再按一次跑步鍵,就會切換到大家對運動手錶最熟悉的資料欄位畫面,可以透過設定來調整畫面中的欄位數和顯示內容。這時候GPS和心率模組就會啟動,兩者分別準備完成時也會顯示通知,表示你可以再按跑步鍵開始記錄跑步了!

跑步功能我想大家最為熟悉,也有許多運動手錶都有的自動計圈、目標設定、間歇訓練…等等基本功能,我就不再用版面介紹。不得不提235在心率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整合,跑步時畫面的右側會用五種顏色隨時顯示目前的心率區間。也能直接使用上下鍵換頁,甚至換回時鐘模式都可以,對我這種經常夜跑,跑到一半要看最常去的豆花店打烊了沒,是非常方便的設計~XD

每次跑步後儲存跑步資料的同時,除了秀出這次跑步的時間和距離,也會顯示是否打破個人紀錄,而且235把跑步心率偵測的功能更進一步,會依照心率計算每次跑步的訓練疲勞程度,顯示最長3天的預計恢復時間。而且根據跑步時的心率和配速對應,還能估計你的最大攝氧量(VO2max)。

garmin-vo2max

跑了幾次之後,235就能顯示出預計的最大攝氧量了,我的測試錶上一開始顯示就是40,根據我Garmin Connect帳號的性別年齡設定,是在「良好」的水準,現在更進一步上升到了47。而系統也會依照你的最大攝氧量,換算出5K、10K、半馬和全馬的預計完賽時間。當我把完賽預估叫出來的時候,連自己都被嚇到,因為我就算是去年還跑得比今年快一大截的時候,都沒有跑過這麼快的比賽啊!

garmin-race

了解完賽預估的原理之後,也大概能知道它的問題出在哪裡,為什麼不該完全相信。因為235預測的各項數據,都是來自「心率」,它對於你健康狀況的了解,完全是由心率來預估。但影響跑步速率的因素很多,最重要的三項就是心肺能力、肌力和肌耐力,比賽成績往往是由這三項中最弱的一項主導。心率只能用來估計心肺能力,我的最大攝氧量高,代表心肺能力好,並不代表其他能力也跟得上,而我心肺能力很強、肌耐力也不錯,之所以跑不到這麼快,敗筆完全在肌力啊…!

所以個人認為「完賽預估」固然是一個有用的數值,但要謹慎使用。尤其對於先天生理上難以讓肌力到跟上心肺的女性跑者(像我,註2),或者心肺能力開外掛的人(也像我,HRR比常人MHR還高…)而言,參考價值是比較低的。再加上體感溫度只要高於攝氏20度,人體的運動表現就會受到影響偏離理論值,而台灣的夏天往往比20度熱非常多。所以千萬不要因為235給你了這個數據,就天真認為比賽可以跑這種配速~

實地測試&數據分析

起跑前GPS和心率模組的準備時間很短,往往不到一分鐘就準備好了,而且有趣的是GPS往往比心率更快就緒,不過心率模組準備好之前,還是測得到心率的,只是比較不穩定而已,這時候其實就可以起跑了。

戴著235跑步時的負擔感很小,而且原本擔心手錶正面只靠心率模組一小塊的摩擦力,跑時可能會晃動,實跑之後發現手錶緊緊與手腕連動,完全沒有晃動的問題。我平常跑步的時間是夜跑,很容易觀察到心率模組漏光與否:TomTom使用的是錶背左右兩側突出,與錶帶一體成形的橡膠條來防止漏光,而235並沒有這個設計,純粹靠著心率模組的凸出與手腕貼合。感覺兩者的防漏光程度差不多,夜跑時都偶爾能用眼角餘光看見手錶底下閃閃發光。

我從多年前開始使用Garmin的單車用GPS–Edge 500開始,就非常喜歡的「自動暫停」功能,在跑步用手錶上當然也不會缺少,可以設定停止時自動暫停,也能設定步速在某個數字以下就暫停。由於GPS偵測頻率和精確度的限制,自動暫停總是比實際停下來休息還要延遲數秒,或許對長距離訓練而言影響甚微,但對於配速要求精準的間歇訓練而言依然略嫌美中不足;若能增加依照「步頻」暫停的功能,想必能更為即時、精準的自動暫停和重新啟動。

我除了間歇訓練以外,平時無論是練跑或比賽,都習慣將手錶設定成每公里自動計圈,每一圈都會使用震動和提示音提醒,這時就可以看到每公里的配速。但235不像TomTom,前者在顯示計圈時,不會自動將螢幕點亮,夜跑時往往要手動點亮背光才看得到配速,稍嫌麻煩一點。不過點亮背光的設計,我倒是喜歡235的實體按鈕,勝過TomTom的錶面右邊觸控,有時候用手指抹半天都不亮。

由於手上有仍在服役的TomTom Runner Cardio運動錶,上週末的彩虹路跑就左右手各戴一支,進行交叉比較。一開始很容易就能發現數據上的不同,是在心率方面,兩支手錶的心率模組不同,有些微差異應該是正常現象,但跑完回家用Excel作圖比對之後才發現…除了剛起跑不久心率較低的時候,整場比賽兩個心率幾乎根本對不起來啊…!根據我合理判斷,TomTom顯示我每公里心率逐步增加,根據心率隨疲勞程度漂移的原理,應該是兩支手錶中比較準確的。

hr1

後來發現一個關鍵問題:我當時235戴不夠緊,而由於心率模組的工作原理,一定要緊貼皮膚才能測出準確的心率。尤其Garmin並沒有防漏光膠條的設計,如果不夠緊貼,心率模組與手腕之間很容易隨著步伐週期性的漏光,進而讓偵測器把心率和步頻混淆。之後的跑步都把錶帶多調緊一格,測出的心率就合理多了,例如前幾天的10公里節奏跑(如下圖)。

hr3

GPS記錄準確度方面,路跑的過程中可以發現Garmin的里程數字比TomTom略高,但差距甚微(21.96 vs 21.86km,只有0.5%的差異),在合理誤差範圍之內,比較每公里配速也都大致相當接近,把差異取絕對值後平均,也只有0.7%,這個誤差在實用上不會造成任何問題。

pace-comparison

我進一步使用GPS Visualizer將GPS記錄的跑步路徑繪製出來,發現不論是Garmin還是TomTom,記錄的路徑與實際路線整體上都十分吻合。如果放大來看,Garmin路徑漂移的程度比較大,尤其在經過橋下時總會有漂移的情形。全程漂移最大的部分是在水源快速道路旁邊,由於快速道路有好幾層高架橋,擋住了東邊的GPS訊號,造成定位上的問題。

gps-comparison-map

gps-comparison-map-2

不過235也提供了GPS+GLONASS雙衛星定位功能,如果對定位要求很高,可以將雙衛星定位功能開啟,我個人還沒有在遮蔽物多的地方交叉測試過,但理論上應該能提升定位的準確度。

續航力方面,由於235具有隨時監測心率的功能,日常使用上比TomTom耗電,官方文件說是9天左右,而TomTom約可使月兩個禮拜。但開啟跑步模式時的耗電則不分軒輊,以我兩個多小時跑完一場半馬,都大約消耗掉1/3左右的電量。因此對於全馬在六小時內的跑者而言,只要在全馬賽前充滿電就沒有問題;如果全馬速度較慢或跑超馬,有一次跑步超過六小時的需求,最好搭配行動電源使用。

總結

雖然我只使用Forerunner 235不到一個月,無法對所有功能做深入的評測,但整體的印象很快就能建立。它讓我脫離跑步時才配戴運動專用錶的思維,日常生活中也能當作智慧型手錶使用,而且與平常的穿搭也相當配合。由於功能多元,一開始入手的難度會比單純的運動手錶稍高,但只要使用一段時間,就能慢慢發掘出許多相當實用的功能。而且我想一定有許多擴充功能是我還不知道的,像是以往經常在路跑或團練的場合,看到跑友的Garmin手錶上顯示下一場賽事的名稱和倒數日期,我還在研究如何把這個功能調出來…

假如你對跑步運動有一定的熱情,又希望手錶不只有記錄跑步的功能,想要進一步利用心率掌握訓練成效和身體健康,或者想要與平日的穿搭做時尚搭配、使用智慧型手錶與手機同步的各種功能,那麼Forerunner 235絕對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好選擇~


註1:我取得的測試用錶是無中文版,因此只能將英文的小工具粗略翻成中文,若與中文版FR235之正式名稱不同,請大家見諒。

註2:體內雄激素(睪固酮)的含量,是增加和維持肌肉質量和肌力難易度的最大關鍵,而男性的正常雄激素是女性的十倍以上。因此肌力是絕大多數女跑者的最弱環節,純粹用心率估計女性跑者的最佳成績,誤差會比男性大很多。這也是為什麼菁英跑者中女性和男性的表現差異很小,等級越低的跑者,兩性之間跑步成績的相對差距比例也越加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