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

假如有人問我,在美國麻州(Massachusetts)跟在台灣騎腳踏車最大的不同,我應該會回答是「山路」:台灣的山路量多質精,而且各地都有;麻州雖然也是個地無三里平的地方,但大多是微小的地勢起伏,要爬真正的大山還挺難找的!我雖然腿力出奇地差,而且膝蓋恐怕相當於七十歲的年齡了,但偶爾依然想解解騎山路的癮;而在波士頓附近勉強算得上是「山」的地方,大概就屬Mount Wachusett了。前陣子一樣愛騎單車的宸哥就去騎了一趟幫我探了路,於是決定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尚未降臨之前,趁著上週一哥倫布日(Columbus Day)放假去騎一趟了。

Mount Wachusett(沃楚西特山)位於麻州中部烏斯特縣(Worcester County)的普林斯頓(Princeton),海拔611公尺,雖然不過與新北市的觀音山一般高,但是麻州東部最高峰,與波士頓的直線距離約有70公里。宸哥說以前他在台北唸書時,騎一個小時就可以開始爬將近Wachusett兩倍高的大屯山了。如果從波士頓一路騎車上去來回一趟,恐怕跟我暑假騎車去鱈魚角的距離差不多,那時候沒爬山就騎到快虛脫,自己評估我的體力不足以應付,於是就執行替代方案–搭火車到離山腳最近的地方騎上山再騎回波士頓,這樣既能得到充分的運動,也不會過於輕鬆。

和宸哥直接約在離MIT不遠的波特廣場(Porter Square)車站:先前提過波士頓的通勤鐵路(commuter rail)相當方便,可連接波士頓與四周約一小時車程的主要城鎮;而如果要去Wachusett,最近的一條是菲奇堡線(Fitchburg Line),從波士頓北站出發,經過波特廣場,然後往西北西行駛到底站菲奇堡(Fitchburg)(狂熱的哈利波特或魁地奇迷應該聽過這地方吧?XD)。

波特廣場(Porter Square)車站與公共藝術「風之禮物」

不得不介紹一下Porter Square這個地方:第一次來這邊是聽系辦的人說這裡有物美價廉的日本料理店,還有波士頓的「小日本」之稱;不僅如此,這裡的車站也挺特別。首先車站旁有個著名的地標「風之禮物」(日:風のおくりもの、英:Gift of the Wind),是個高14公尺、直徑7公尺的紅色大風車動態雕塑,由日本藝術家新宮晉(Susumu Shingu)在1985年以鋼鐵和鋁製作。除了風車本身會旋轉之外,三片葉片也會各自隨風以徑向為軸搖擺或翻轉。[按:維基百科稱此雕塑於1983年製作,但根據官方網站指出實應為1985年]

波士頓地鐵(MBTA subway)紅線(Red Line)的Porter站,站體位於地底下32公尺(105呎),階梯199階;之所以這麼深是因為當初挖掘地鐵隧道時,決定在岩盤中而不在柔軟的表土層挖洞,以節省施作支撐隧道體的成本,降低施工難度,而本站又剛好位於兩座山丘(Avon Hill和Spring Hill)之間的鞍部,海拔較高之故。站體內兩條地鐵軌道位於同一條大型管狀隧道中,但進城方向的軌道比出城方向要高,兩個方向在中央島疊式月台的不同層搭乘,屬於相當少見的車站配置。地鐵車站共分為三層:與街道同高的入口、較深的售票大廳以及最深的站體本身。而通勤鐵路車站(以及鐵路本身)則在地鐵車站外露天挖掘的路塹之中,高度介於街道與地鐵車站售票大廳之間,與外面街道和售票大廳皆有樓梯相通。

波士頓通勤鐵路Porter站

車站月台上,宸哥(左)跟我(右)的腳踏車

我們搭早班417號火車前往離Wachusett最近的一站:北萊明斯特(North Leominster),從這裡開始到Wachusett山頂約有22公里(未來通勤鐵路菲奇堡線計畫延伸一站,到時候只要騎不到13公里就能抵達山頂)。一下車宸哥就直呼好冷,因為這天氣溫只有攝氏10度出頭。幸好天氣雖潮濕但整天都沒下雨,而且騎了幾分鐘後身體熱起來就不冷了,宸哥還表演起背著背包一邊騎車一邊脫外套(但脫到一半因為上坡還是得下車脫…)。我因為早已習慣本地天氣,只穿了一件薄排汗外套,全程穿著並不覺得特別寒冷。

北萊明斯特(North Leominster)車站

萊明斯特(Leominster)市區

萊明斯特的洛克威爾池(Rockwell Pond)

過了萊明斯特市區就開始爬坡,前陣子宸哥就是從波士頓一路騎到萊明斯特,再騎上Wachusett山頂。這裡路線有點複雜,要走很多不同的小路才能通到Wachusett,但我帶著GPS、宸哥不久前才騎過,所以沒有太大問題。我們在半路巴特列特池(Bartlett Pond)旁停車稍作休息。這個池塘對面有一間叫Leominster Sportsmens Club的建築,還有停車場,我們研究半天不知道這是幹麼的,蓋在這麼荒郊野外的湖邊是要做什麼運動?打獵嗎?XD

巴特列特池(Bartlett Pond)

池畔樹葉上的露水–此時適逢「寒露」節氣。

池中的睡蓮

池畔一株類似楊梅的植物,有請專家鑑定…

Leominster Sportsmens Club

不久隨著上坡騎進樹林之中,這時許多樹葉都已變黃,頗有秋意。路上也開始遇到騎腳踏車的車友,閒聊詢問之下,幾乎都是去爬Wachusett的。整段路以上坡為主,間或夾雜一些平路與一段很陡的下坡,坡度多在5%之內,騎起來還不算過於吃力,26/36/48T也尚不需用到小盤。但中間有兩小段10%以上的坡度,騎得我上氣不接下氣,幸好只有一兩百公尺長,撐一下就過去了,騎過去才下車休息,還不需要中途落地。後來發現我糊塗忘了帶心跳帶(明明爬山特別需要的),所以不曉得心跳有沒有超過設定的最大值(200)…

樹林中的陡坡

經過十八公里的起伏,抵達Wachusett與Pine Hill(海拔440m)的鞍部,也是Wachusett登山車道的正式起點。事後看了地形圖,萊明斯特車站海拔107m、鞍部海拔425m,也就是說這裡已經是六合目了,剩下四成的爬升高度就可以抵達山頂!此處是麻州州立保留區,是著名的旅遊景點,登山車道入口處有停車場與遊客中心,由於連續假日加上風光明媚,造訪的遊客不少。

Wachusett自然保留區,登山道路入口

遊客中心裡有簡單介紹此處的生態與地質。Wachusett與麻州許多山丘一樣,在地質上屬於殘丘(Monadnock),是比較堅硬耐侵蝕的變質岩,經過2.5億年的冰河侵蝕,留下來地勢比四周(沈積岩)高的一塊區域。而英語中殘丘的名稱,取自也位於新英格蘭地區另一座名山:新罕布夏州的莫納德諾克山(Mount Monadnock)之名,原住民語中獨立山的意思。至於Wachusett山名是怎麼來的呢?跟麻州Massachusetts字尾一樣的「chusett」,在當地原住民語中就是「山丘的地方」的意思;Massachusetts是「大的山丘」之處,Wachusett則是「接近山丘」之處。

遊客中心裡的資訊板,有野生動物記錄、天氣預報與日落時間

Wachusett是麻州少數幾座汽車可直接開至山頂的山。但由於山上也有一個滑雪場,滑雪道與上山的道路交叉,當十一月冬季來臨,道路就會封閉到翌年四月讓滑雪場造雪。(若要去滑雪場,要從菲奇堡的方向來。)我們在停車場休息與幾個剛下山的幾個車友聊天時,聽到他們說以前騎車上Wachusett的路爛得跟月球表面一樣,宸哥手上的單車旅遊書也是這麼寫,他前陣子第一次去之前也擔心路會不會爛到無法騎公路車。幸虧去年五月新鋪柏油之後路況就好多了–我去年還正巧趕在柏油剛鋪好、路邊還有殘雪、道路還沒開放給汽車通行時就騎了一趟,當時是搭火車到菲奇堡之後騎上山頂再騎回菲奇堡搭火車回家(那時我腳踏車前變速故障,所以是邊騎邊問候老師才上去的…)。

登山道路全程爬坡處都是7-8%的坡度,而每當經過一條滑雪道時坡度都會變平緩,加上路面平整,騎起來並不算太累。開始上山之後,由於地勢比四周都高,視野就開闊起來,尤其經過滑雪道時沒有樹木遮蔽,可以直接俯瞰到山腳下,相當壯觀。最明顯最近的地標,應該是沃楚西特湖(Wachusett Lake)了,冬天滑雪場會抽取湖面以下尚未結冰的水,輸送到山上造雪。宸哥上次騎車時看到滑雪道旁邊的桿狀物不知為何,我跟他說那些就是造雪用的。而滑雪場雖然仍無雪可滑,但最高的纜車依然在運行,以載運不想走路、騎車或開車上山的遊客到山頂。

山旁邊的沃楚西特湖(Wachusett Lake)

風力發電風車

滑雪道與纜車,這條纜車因為沒通到山頂,非雪季不開。

沿途遊客如織,許多登山客不走登山小徑,而走比較平緩、視野又比較好的登山車道上山。而大概因為山頂停車場已經停滿,中途沒有碰到汽車上山來。由於登山道路狹窄,為安全起見過了七合目(464m)之後,上山與下山的車道都是單行道,逆時針繞山一大圈,然後最後上山頂的一百多公尺又恢復雙向道。距離上大概是上山三分之二圈、下山三分之一圈。

路邊休息的登山客與單車騎士

最後上山頂的一百多公尺特別陡,根據地形圖與不同路線規劃網站,坡度可能高達15-25%,我就終於換上小盤慢慢踩上去。山頂有許多電視轉播塔,但景象與我去年來時大不相同:去年只是一個廣場四周幾張板凳,現在最高的一座電視塔四周搭起了瞭望平台,比旁邊地面高約兩公尺,在平台上四周360度展望一覽無遺,不會受到山頂周圍樹木的阻礙。

山頂的兩座電視轉播塔

根據網路資料以及我親自用MATLAB寫小程式計算,在波士頓的高樓上可以看見Wachusett,而我也的確在波士頓最高的展望台–海拔約225m的保德信大廈(Prudential Tower)展望台上看過Wachusett,所以根據光學原理,在Wachusett山頂上同樣也看得見波士頓。原本早上萬里無雲,在搭火車時就逐漸轉陰,原本擔心等到了山頂天氣就太差而看不到波士頓了,但幸好這天運氣不錯,稍微找一下仍可以明顯看到波士頓的高樓大廈。而距離106公里遠,麻州西部的麻州最高峰–海拔1064m的葛雷勞克山(Mount Greylock)也可隱約看見。

從Wachusett遠眺波士頓市區(原圖1:1截圖)

從Wachusett遠眺Greylock(最遠處「山」字形的山峰,放大圖)

而在Wachusett山頂,最顯眼的目標則是前面才提過,距離45公里遠、海拔965m的莫納德諾克山(Mount Monadnock),我爬過兩次,一次是在悶熱潮濕的夏天、另一次是在濕冷又起霧的秋天。理論上莫納德諾克山也可與波士頓的大樓對望,但我只從保德信大廈展望台看過此山,而還未從山頂看過波士頓(兩次登頂天氣都不佳)。Wachusett的展望台提供了幾張展望圖,可用來對照看到的山峰與城鎮,可惜圖是手繪,而且很多山都畫得不太像…我真應該把我用MATLAB輸出的圖寄給DCR請他們用的。

Wachusett遠眺Monadnock(畫面中央的大山)

由於這次騎車是以運動為主、賞景為輔,又怕下坡摔車把鏡頭摔壞,所以沒把40D帶出來,山頂遠眺的照片都是用傻瓜相機拍的,所以解析度並不高。下次若有機會騎車或搭車來,應該會把40D跟70-300mm的砲管帶來,這樣說不定可以拍到麻省理工,以及Greylock山頂上的旅館!

下山就輕鬆了,Wachusett登山車道的下山路線比較短,而高度差是一樣的,所以可想而知比較陡,而且沒有上山路線中間的平緩路段,所以一路順暢溜下相當爽快(也相當冷…)。但因路窄不敢騎太快。想像美國如果是靠左行駛,順時針方向上下山的話,沿著這條路往上騎應該相當有挑戰性吧!之後到了公路上也是下坡為主,但大概因為先前爬了不少上坡已經頗為疲勞,加上下坡吹風身體又冷掉了,碰到第一個上坡,位於Wachusett南邊的Little Wachusett(海拔476m)山麓,儘管只有一公里爬升40m,還是差點騎不上去。

我們打算繞過位於Wachusett尾稜的普林斯頓(Princeton)市中心,接上麻州62號公路往東。從Wachusett回到波士頓最短的路線,是由62號公路往東到斯特靈(Sterling)之後走小路接上117號公路,一路向東,就可通到離波士頓市郊不遠的沃爾瑟姆(Waltham)。但我打算跟著宸哥上次走的路線,沿著麻州140號公路稍往南走一點,到沃楚西特水庫(Wachusett Reservoir)看看。

麻州140號公路,水庫沿岸

沃楚西特水庫在地圖上是個形狀特別的「✓」形,長11km、寬1.8km、深15m,是麻州第二大湖泊,1908年開始蓄水,提供波士頓都會區的水源。後來因為都會區人口成長快速、供水不足,1939年又在更西邊攔了兩條河,蓋了蓄水量六倍多的魁賓水庫(Quabbin Reservoir),兩個水庫之間以長達40km的魁賓輸水道(Quabbin Aqueduct)連接。

隔著水庫可看到剛爬過的沃楚西特山

水壩旁的水廠

繞了水庫西南與東南岸,轉往東沿著62號公路直直騎回波士頓。經過幾個小山丘,注意到旁邊一片大草原,有位老先生正在割草,把草割成一個愛心形狀,旁邊還有兩張木椅,看起來就像是退休的老夫婦在鄉間享受生活的。(如果愛心形狀可以用割草機做出來,我完全不會懷疑中西部鄉村的麥田圈是人造的。)

大草原上的愛心

經過了一個小鎮柏林(Berlin),我們在宸哥旅遊書上看到的一個蘋果園休息,宸哥上次怕背包背太重沒有買蘋果,這次決定買兩袋背回去了。我也買了一袋,直接硬塞進馬鞍袋裡剛剛好,當場吃了一顆之後才出發。在果園看到蘋果的品種琳瑯滿目,我們也不知道箇中差異,就隨便拿了看起來順眼的蘋果就買了(幸好吃起來不錯)。

柏林(Berlin)的蘋果園

宸哥買了兩袋蘋果

過了柏林之後也慢慢出了丘陵區,剩下的路幾乎都是平路了,偶爾碰到幾個小小的上坡也可以慢慢爬上去。我還是比較習慣這種長途的騎車中間停下來大吃一頓午餐,休息一個鐘頭之後再出發,但這天因為騎得慢,怕天黑了還回不了波士頓,就沒有特別停下來吃飯。幸好宸哥帶了一盒Oreo,我中途兩度騎到血糖過低,都可即時補充(也破了我一個禮拜吃最多Oreo的紀錄–12片…)。但根據宸哥說,騎車補充血糖最有用的還是「波蜜果菜汁」,喝下去一分鐘就見效!

之後一直到波士頓,經過比較著名的風景區大概是薩德伯里河(Sudbury River)了,從南向北流入康科德河(Concord River),最後注入麻州北部工業中心的大河–梅里馬克河(Merrimack River)。可惜薩德伯里河雖然風景優美,卻有汞污染,源自上游Nyanza化工廠排放的污水,工廠雖已在1970年代停工,但河中的魚類依然含有超量的汞而不宜食用。

風景優美卻有汞毒的薩德伯里河(Sudbury River)

由於我們不趕時間,加上我的體力在從山上下來之後就接近耗盡了,回程騎得很慢,時速只有20km左右。幸好仍在晚上六點多天黑之前就回到波士頓。這天總共騎了117.8km,比起暑假去鱈魚角的153.5km少了許多,可是騎行時間一樣花了六個多小時;而且儘管自己沒感覺,根據我的GPS碼表,消耗的熱量(3115C)甚至還比上次(2797C)多–大概是這次地勢起伏很大的緣故吧。

全程路線圖(點圖放大)

萊明斯特到山頂路線圖(點圖放大)

登山道路詳圖(點圖放大)

來波士頓三年多了,這裡與台灣相比,實在有許多不同甚至不便之處:波士頓雖然在美國算是大眾運輸數一數二方便的地方,但有些時候仍會覺得沒車像沒腳;再來麻州也沒有台灣一樣的壯麗山巒可以欣賞或攀登,要爬一座小山都得跑個大老遠。不過換個角度想想,有時候就因為交通不便,該唸書時比較容易靜下心唸書,不會一天到晚想往外跑,一下就把大小景點全部看遍之後又覺得這地方無聊(尤其我這人又超愛玩),而能保持對新大陸一般的新鮮與好奇感。而說到登山賞景,一來在這裡更能把每次出遊當成一次難得的經驗細細品嚐,二來每次登高望遠,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,更能有「登泰山而小天下」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