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

, , , , , , , , ,

2015年底學成歸國回到台灣,在美國待那麼久了,一回來心情總有種砍掉重練般的百感交集。但時間依然繼續走、生活依然繼續過,而路跑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知曉我即將回台的友人當中,也有不少喜歡跑步的好友。我前幾年在波士頓就認識的Stanley,已經比我早回台北工作,他不時在FB上關注我的練跑和比賽進度,我於是提到等我們都在台灣了,定要一起跑一場路跑。他不久便提議:我們何不一起跑渣打呢?我一口就答應了,於是1/24的台北渣打公益馬拉松,便順理成章成了我在台灣的第一場路跑。

cover1.jpg

人稱長跑是種磨練、修行,假如跑步生涯一路順遂,就一點意思也沒有。我去年路跑的種種都算順利,不僅練了五個月就能跑半馬,更是連續四場都破了PB。轉捩點在十二月初,一場左小腿抽筋未癒硬上弓,後半段又飽受逆風摧殘的半馬,讓我左腳的阿基里斯腱發炎,全休兩次各一個多禮拜,其他時間也都跑跑停停。年底回台灣後,儘管已經慢慢痊癒,但每次開跑不久,總覺得連跑步(running)的感覺都找不到了,充其量只是慢跑(jogging)。以往就算LSD或間歇中的恢復跑,也很難「刻意跑到6:00/km以下」,現在直接跑出去,儘管跑時覺得跟以往正常練跑出力相若,竟然也只有六分速或稍快一點點,而且每況愈下,越練越慢。以前跑個幾公里就會來的runner’s high也從來沒找到過,大概收拾行李時忘在波士頓了吧?XD

一來大概是台灣與波士頓相比高上一大截的溫度、濕度與PM2.5,讓我在台灣每練跑總感覺悶熱難耐。二來消炎後的阿基里斯腱強度還大不如前,2016第一次開跑,沒幾公里就感到痠痛,想使也使不上力,跑完儘管都有收操,總是得痠個兩三天才恢復。三來,今年冬天目前為止的天氣實在反常,記得就算是北部,冬天沒那麼會下雨的啊?讓家住鄉下偏遠地區、又還沒有工作和收入的我,上健身房的可行性超低,難以把訓練頻率提高。

最後一個原因其實和我的性別認同有關了–我是跨性別的MtF,也就是生理男、心理女;也因為這種不一致,從一年半前開始把身體改變得較有女性氣質一些些。目前的情況,跑步時晃得不舒服,所以相當習慣穿運動內衣跑步,做固定以及防止乳頭和衣服摩擦的雙重用途。雖已向家人出櫃,但他們目前依然無法接受,在家也只能穿男裝。也不太有辦法事先預知他們是否能接受我穿運動內衣,所以每次跑完都要自己偷偷在浴室洗了,再放在自己房間晾乾。加上以往在美國,是不論練跑或比賽都穿裙子,現在至少練跑時得穿短褲,感覺就弱掉了。這些因素為我每次的練跑,徒增了許多現實上與心理上的壓力…

以上重重阻礙依然沒有讓我完全無法跑步,只是頻率與跑量都比去年秋天大大降低了,從週跑量32-48K減到一個禮拜跑兩天共20K以下。至少在腳傷慢慢痊癒的過程,把單次跑量從4、5、6慢慢拉到7英里,對渣打半馬完賽已有信心,但也有成績大不如前的準備了。每次跑步時都不斷說服自己:「不要跟以前的自己比!現在的我是新的!」而且換個角度想,渣打會是我的台灣初路跑,人事時地物都跟以往在波士頓時不同了,PB就算重新算一次,我倒也不那麼在乎~

賽前一個禮拜,我上台北參加台大的資訊系統密集訓練班兩週,借宿古亭的親戚家。也這麼剛好,讓我完全不必擔心渣打的交通問題了。1/18禮拜一,馬上約了Stanley練跑,作為我們渣打賽前的信心跑,順便藉由跑時的身體情況來討論配速策略。台北氣溫15度,這時已聽說週末會有寒流,因此兩人都穿短袖短褲練耐冷力。我原本打算跑成16K以上的LSD的,畢竟心裡還是有些不安,最近一個半月都沒真正跑過LSD了,最遠就是11公里多,實在有點怕比賽時最後面幾公里會崩潰啊!但Stanley每跑完肌肉痠痛總要花上好幾天來恢復,所以我就不勉強他了,兩人傍晚來到大佳河濱公園,用6:20/km慢慢跑了四分之一馬,邊跑邊聊天。起跑時他提到每次跑完,臀部兩側肌肉都會相當痠痛數天,我跟他說可能是步幅過大造成腿部衝擊,於是請他起跑時試著跟我的高步頻看看。我一跑出去就是步頻200,他雖然跟不到這麼快(畢竟180對一般跑者就已經很快),但隔天也回報說果然沒那麼痠痛。

12418789_10154067059434448_1719941739374265928_o

週一大佳河濱公園練跑及跑後素食晚餐。Stanley照。

一開始還打算比賽時要跟2:00兔子跟5K看看,跑著跑著就完全打消這個念頭了,畢竟Stanley最近路跑的成績是獅吼盃14K的1:27 (6:12/km);而弱化過傷後重建的新我,就算比賽,大概也只能跑到5:45-6:00/km左右。若是前五公里就跑5:40/km,目標太不切實際,難保後面不會大爆炸,儘管我應該撐得住,但對Stanley來說風險太高。而先前原本兩人都有念頭,比賽時我們各跑各的就好,但渣打馬也是Stanley的初半馬;我們討論後,我決定陪他跑全程,幫他配速。畢竟我儘管最近訓練嚴重不足又受傷,但至少有五場半馬的正式路跑、自主訓練半馬與24K超半馬各一場,加上另外七場5-10K路跑的經驗了。

我的完賽目標,也從剛報名時的1:50大破PB,下修到1:55、2:00、2:05,直到賽前最終目標降到2:10-2:20。這場就當作我的復出之戰,陪跑初半馬的朋友,又能兼做21公里LSD訓練,何樂而不為呢?

看著氣象預報對寒流強度不斷上修、預測溫度不斷下修,心裡其實是愈來越開心的,畢竟前面提到剛回台灣跑步最大的挫折就是高溫高濕的天氣,我在波士頓六年嚴寒的磨練,雖然還沒在真正零下很多度冰天雪地的天氣跑過,但至少不論練習或比賽,都有攝氏3-5度低溫的經驗了。倒是一直無法確定,週日清晨比賽時還會不會下雨,畢竟根據預報,這恰巧是水氣開始移出的關鍵時間,預測差之毫釐,比賽天氣就失之千里啊!而家人從聽說有寒流開始,就不斷輪流用FB跟Line訊息轟炸,希望、建議、強烈建議我週末不要跑馬拉松。只能說他們沒在寒冷地區待過,我也就不責怪他們了,反正既然都來了,又肩負帶初半馬朋友完賽的使命,除非比賽當天台北市區大雪紛飛、路上積雪積冰,否則我一定會跑的!

賽前週五先到走路距離內的馬拉松世界台北門市購買衣保袋,免得比賽時人潮擁擠,有了閃失在衣保車開走之前沒買到就窘困了。之後順路去買菜、辦年貨,就把衣保袋當作購物袋了,店員還問說:「這是什麼購物袋?好大喔~!」我回答:「這是路跑的衣保袋,全新的喔。因為我週末要跑渣打馬拉松了!」

有說路跑比賽前一天就算睡不飽,至少前第2天要睡飽,因此我週六就睡到了太陽曬屁股。起床看到Stanley在FB發文說早就一大早去運動熱身完了,加上我路跑前一天都有用交叉訓練把身體熱開的習慣,就頂著陰雨綿綿的天氣,把襯衫當外套穿了,就直奔象山登山健行,還爬到了拇指山才回來,全程六七公里。

2016-01-23 13.11.58

象山崗自拍

10度冷雨的天氣,象山鮮有登山人潮,全程大概只看到十幾人,但從拇指山下來時,碰到一行三人,閒聊間得知其中兩人明天也要跑渣打,今天跟我一樣到象山散步熱身。回程在捷運上,也看到一個揹著路協紅色衣保袋的老外,初步研判他也要跑渣打。果然萬人大拜拜所言不假啊!

下午三點半就把晚餐吃了,把明天比賽的服裝準備好,和Stanley約好明天凌晨三點準時起床,要互相morning call,四點到總統府前廣場11號衣保車前碰面。好不容易留到妹妹頭的頭髮,回台灣後被家人帶去剪短,心裡當然不太爽快,於是決定穿非常女生的粉紅短袖跟桃紅裙,表現出真正的自我。水藍馬賽克格七分褲,是從去年11月初第三場半馬開始穿,配色相當顯眼,也可以為大腿稍微保暖。以往路跑都是兩手空空,這次由於大會規章建議大家攜帶證件,我也怕一個「男生」穿女裝跑會被誤認為是代跑而被查證件。於是我就穿上淺粉藍的FlipBelt腰帶,把悠遊卡、身分證和錢放在小夾鏈袋裡塞入,並順便帶了兩顆花生糖。後來證明我是完全多慮了,腰帶裡的東西一樣也沒有用到。XD

2016-01-22 16.10.10

2016-01-23 19.56.03

看著氣象預報,抱著起跑時雨勢減緩的一絲希望,把跑步鞋用吹風機吹乾。日落而息,八點就睡覺,也一覺到天亮兩點半。外面依然滴滴答答的,打開手機一看,台北目前氣溫3度。第一件事趕緊打電話給Stanley確認他起床並報告天氣,然後草草吃了麵包、泡了五穀粉跟麥片當早餐吃了,全副武裝穿好,毛帽、Gore-Tex防水防風大外套、長運動褲,等到現場再脫下來吧!從古亭沿重慶南路走路到總統府,這時才凌晨四點出頭,現場已開始湧入人群。與Stanley碰面,把我的桃紅短裙秀給他看之後,第一件事還是得趕快排廁所,因為早上在家吃完早餐竟還沒有便意,以往路跑前必做的儀式還沒做,尤其這次又是跑半馬,一定得找個地方解放掉啊!公廁所在的廣場方形地磚周圍長草未除,比地磚還高,把地磚化作一個個小水槽,大雨一下就處處積水,我的跑步鞋在走路過來時沒濕掉多少,倒是在這裡就整個濕透了。實在該建議一下主辦單位,以後遇到可能下雨的天氣預報,應該在幾天前先把草割一割才對。

隨著時間接近五點,卯起來把毛帽外套長褲全脫了塞進衣保袋寄物,並穿上短裙。放眼所見,到處都是穿著黃黃白白藍藍鮮豔輕便雨衣的跑者,我一身清涼粉紅超級顯眼(也超冷);但對我而言,賽前脫掉禦寒衣物是鼓勵自己開始熱身,於是開始在現場做馬克操、繞圈跑。但手指還是很快就凍得難受,幸好大會在現場貼心準備暖暖包,雖然暖暖包一邊發熱一邊被冷雨淋,效果實在相當有限…

20160124_050233

時間在大家摩拳擦掌中飛快過去,我們也跟著大家慢慢往起跑拱門區移動。原本還想找配速員的,但前面早已擠得水洩不通,加上依照我們的預期速度,也沒有適當的兔子可以跟。這種參賽人數的比賽,起跑竟沒有分組,我們也只有大概在全部人群的中間就定位,開始隨音樂起舞。我在美國參加的路跑,千人以上的幾乎都會在起跑區豎立配速標示牌,讓大家可以自行依照配速排在適當的位置出發。我覺得渣打馬拉松貴為國際性的大型比賽,這點是實在必要改善之處。

20160124_053145

我這麼嗨是在幹嘛…XD

起跑時發現我失算了,美國跟台灣路跑參賽者的水準完全不同:在波士頓跑了5場半馬,兩小時就是50%左右的速度,因此就算沒有分組,只要目測在中間,跑出去就完全沒有問題。但在台灣就不一樣了,尤其這種台灣人標準中的「惡劣天氣」下,想必更多人減速慢行。前面幾百公尺根本是大遊行,不要說六分速了,連七分速都跑不到,而且連左閃右躲的空間都沒有。第一公里跑出了7:39/km這對我而言根本是快走的速度…

後面人潮逐漸拉開,我們也終於能開始蛇行閃躲超車刷卡,我並一路喊著讓Stanley知道我前面要靠左右哪一邊跑,以免他跟丟了。後來他跟我說我的裙子實在太顯眼了,不用擔心找不著我。XD 不到兩公里,就看到路邊出現了步兵。至少速度慢慢拉起來了,身體也不再感覺冷,第二公里6:36/km,第三公里就拉進了五字頭的目標速度5:54/km。

我跟Stanley邊跑邊聊天,並每公里報告配速讓他知道,畢竟他帶的是手機,比較不方便隨時查看配速。我也隨時注意自己的心率:這種配速、這種天氣,心跳一直只能維持100以下,我說:「平常跑半馬,都是前一兩公里就爆到175-185,身體就完全熱開了,一直維持到終點。今天大概10-11公里才熱得開吧!」後來看gps記錄證明我的預測神準,心率在10.3K終於衝上185。

路邊偶爾看到大堆大家丟棄的雨衣,看來可能是第一個人丟了,後面的跑者看到有人丟也就跟著丟,久而久之就積成一大堆。至少不是東一件、西一件,讓人難以閃躲。跑了兩公里許,才追上3:00兔子,又跑了一公里,追上2:30兔子;我跟Stanley說:「跑吧,到終點都不要被2:30追上。」三公里半左右,Stanley問我要不要再快一點試試看找不找得到2:00兔子,我說:「這是半馬耶,前面要保留體力,千萬別跑太快,要不然跑到第17K時你就知道了…」

四公里後過橋進入大直,這時天色開始微微變亮,人潮也不那麼擁擠,大家開始閃躲路上的大水坑。但跑到這時候,全身還有哪些地方沒濕呢?碰到水坑也就很豪邁地踩過去了。這天吹著西北風,加上我的原力似乎被寒流覺醒,第五、六公里繼續加速到5:45、5:37/km,又刷卡了一大群人。想著若我今天是自己跑,大概可以維持這個速度直到結束,來拚個兩小時整。直到第七公里,才看到第一個里程牌。以往路跑都是邊看里程牌邊算的,一來美國用的是英里,里程牌數量較少很容易全部跟到,而且除了手錶上用公里配速外,也可用英里雙重配速。在台灣就只顧看錶就好。二來天色暗、下著雨,能見度不佳,身邊又那麼多人…

第七、八公里也大致維持5:40/km上下的速度,直到9.5K左右,我右腳鞋帶竟然在一公里內,神扯的連掉兩次…第一次還勉強可以自己綁,但也花了一分多鐘,第二次手指已經凍到難以活動,只好請Stanley幫綁。他問我要不要打死結算了,我說不用了,等到下次再說。邊跑似乎又感覺右腳鞋帶變鬆,但心裡只想著:再停下來綁恐怕有失溫落馬的危險,除非鞋帶拖到有絆倒之虞,否則不停就是不停!心裡甚至萌生了一個很天才的想法,以後比賽何不先用三秒膠把鞋帶點起來,賽後脫鞋後再設法拆掉就好。

原本以為是鞋帶受到晶片的重量拉扯才那麼容易掉,賽後幾天自我研究後,才發現我因為右撇子的關係,左右鞋帶都習慣綁成同一個方向,在左右腳受力相反的情況下,左邊鞋帶會越跑越緊,右邊是越來越鬆。下雨時鞋帶受到潤滑更容易鬆脫。所以自此之後,我都故意把右腳鞋帶綁成不同方向,雖然相當彆扭而且不容易綁緊,但至少永遠不會掉。要是賽前就發現,至少可以把完賽成績削掉三分鐘…

就這樣,第九、十公里都比預期慢,6:17、6:05/km。第十公里眼看已經因為鞋帶拖了這麼久,就以體感5:15/km左右的速度,用力爆衝了兩三百公尺一下,一來這種天氣也要fartlek一下,身體才有機會熱開啊!也在10K左右看到半馬靠左、全馬靠右的指標,相當大而清晰,不會不小心跑成初全馬。10.5K一到,我提醒Stanley說:「加油!已經跑到一半了,時間1小時05分。我們前幾K實在跑太慢,後面不管再怎麼崩潰,都不會比前面慢。」第11公里又降回5:53/km的速度,Stanley提醒我,他後面大概就只能跑這種速度了。怪都怪我前面有點得意忘形拉到對他而言有點過快的速度,加上又在意料之外停下來兩次…

隨著天色逐漸亮起,我們跑上環東大道,這是全程第一個比較明顯的上坡。我也跟Stanley提點上坡技巧:「維持高步頻,把步幅縮小,頭看前面下方地上。」環東大道上冷風颼颼,但對這時的我們而言是清爽舒服,一來身體終於熱開了,二來雨勢也減緩許多,三來居高臨下,景色豁然開朗。倒是雲霧仍多,看不到遠方白雪皚皚的山頭。不久就看到領先的跑者已經陸續折返回來了,除了前幾名跑得飛快,後面也幾乎是慢慢跑的為多,看來天氣的確對大家的表現影響甚鉅啊!折返點前又是一個上坡,幸好上去馬上就下來了。也碰到了感應墊,現場嗶嗶聲四起。想到賽前看比賽規章時提到,參賽者必須確實踏過每個感應墊才有成績;但只要晶片有在鞋子上,根本就不必擔心,因為感應墊相當寬大,除非你練就一身輕功水上飄的武功,否則要不踏到感應墊還相當困難呢。

從第10到15公里,我們一直維持著六分速上下。過了15K,爬上麥帥一橋的上坡,Stanley表示隱隱感到快要抽筋,需要停下來走一走。一來他最長的路跑就是14K的獅吼盃,二來我賽前就跟他提過,半馬的跑者在15-17K很可能會撞牆–這下被他真正體驗到了。我鼓勵他說已經15K了,已經破了他距離最遠的路跑紀錄,後面怎麼跑完的都沒關係,重點是要完賽。這是Stanley的初半馬,我也沒有要拚成績,所以我就陪他一起走,畢竟完賽比較重要,有時候跑走策略是有其優勢的。

結果下橋接塔悠路時他又步兵了,看來已經相當疲勞,於是我們決定下次補給站要吃香蕉好好補充體力。不久碰到一位戴著斗笠、拿著布條,號碼布5566號的大哥,我們上前攀談,他知道這是Stanley的初半馬之後,就跟我說:「阿你配太快了啦!難怪他會那麼累,初半馬不用配那麼快,配2:20就好了。」我回答說:「也是~這種速度已經到2:10了…」這場半馬全程看到唯一扮裝的跑者就是他了,大概因為陰雨綿綿,過多的服裝吸水後會很重很難跑吧。賽後翻照片時,才看到幾個穿著西裝跟騎恐龍裝的跑者。還是我穿裙子最好跑了,冬夏皆宜,就算冷到零下,還可以套在長褲外面跑~

17公里半的路口,補給站出現啦!我們趕緊停下來取用香蕉,兩人手指都凍到連剝香蕉皮都有困難,我還勉強剝得開,他只能用牙齒咬開。又喝了一杯舒跑才繼續上路。18公里又走了一段,不久就進入六號水門。我說:「進河濱公園了,終點快到了,跑吧!」於是逕自以穩定的5:50/km開出去。就算前面都用走的,此時不跑,更待何時?迎風河濱公園真是貨真價實的迎風,這波寒流吹的是西北風,這裡是逆風一路往正西跑向終點,幸好風力不強,否則這段我恐怕也只能開六分速了。

但也在這時Stanley跟丟了,我只顧著下半身馬不停蹄、上半身東張西望找攝影師,雖然很多時候是看到攝影師時已經沒時間擺姿勢了…隨著遠方隱約傳來歡呼聲,情緒也漸漸沸騰,最後兩百公尺開始爆衝,在大會碼表2:13:xx衝進終點。手錶顯示時間為2:11:05、距離21.3km,認證賽道距離果然準確,多出的那一圈小操場距離大概是前面十幾公里蛇行所增加的吧。

GPS記錄:

  • 距離 21.28 km
  • 時間 2:11:05
  • 移動時間 2:08:57
  • 平均步速 6:09/km
  • 最高步速 4:12/km
  • 平均步頻 195
  • 平均心率 139 (前10.3公里平均101,後10公里平均175)
  • 最高心率 198 (15.84公里,下麥帥一橋處)

領了獎牌與毛巾,遠遠就看見大排長龍的人群往某個攤位而去,一問之下是薑茶!熱呼呼的薑茶!喝時眼淚都快流下來了啊~(也可能真的流了,但滿臉早已雨水汗水交織,實在分不清楚)

這次台北渣打馬拉松的獎牌與去年類似,以方形為主要輪廓,也有跑者、台北101和中正紀念堂的輪廓(但渣打路線根本沒經過這兩個地方啊…)。不同的是半馬獎牌有大大的21,全馬就是42了,而且獎牌顏色不同–銀色半馬、金色全馬。個人覺得台北渣打的獎牌設計越來越進步,尤其跟許多傳統圓形的獎牌相比,頗有收藏價值。美中不足的是我的獎牌背面透明漆有些瑕疵,但背面除了字樣之外沒有其他設計,而且平常也只會看正面,我就沒特別在意了。

2016-01-24 13.17.34

精緻的渣打半馬完賽獎牌

喝完薑茶慢慢往完賽禮領取區走去,仍不見Stanley人影,心裡擔心他是不是抽筋了啊?後來回頭看到他也在排隊等薑茶,才鬆了一口氣,恭喜他初半馬順利完賽。他說最後面真的跑不動了,只好用走的,進終點的時候2:15:xx,比我慢兩分鐘左右。拿了完賽禮–渣打藍色束口袋、一瓶礦泉水、兩個麵包與一包巧克力餅乾,慢慢往衣保袋領取處移動,還沒抵達,身體早已又冷了下來。尤其Stanley跑步時在短袖外面又加了一件長袖棉T,後來才發現這是個大大失策,因為吸了雨水後變得很重又不保暖。或許打赤膊才是最聰明的?

這時我雙腳只是跟平常跑完半馬一般痠痛,但Stanley很明顯完全鐵腿,步履蹣跚地走到了衣保區,換衣服時連彎腰脫鞋子都有困難了。也碰到他的一位女性好友,跑出1:55的亮眼成績,想必是路跑多年的好手,畢竟我的PB也不過如此。同行友人也說這種天氣破二很強,還是女生!

20160124_081648

就是左一這位,改天等我練回去年水準再一起跑吧!

趕緊把禦寒衣物全部穿上,讓身體慢慢回溫。這時雨勢也逐漸停歇,我們心裡一直想著,這雨怎麼不早兩個鐘頭停呢?在旁邊找了片空地,一邊吃麵包一邊聊天。我也不忘再度恭喜Stanley在這麼極端的天氣下依然順利完成了半馬。我說:

「會跑馬拉松的人,大多都有那麼一點點瘋狂;在這種天氣依然要來跑馬拉松的人,就不只是一點點瘋狂而已了。說實在的,就在一年以前,我也沒想到會開始路跑,還跑了這麼多場半馬。」

Stanley則說,要不是我陪著他,他極有可能跑不完。他也想不到這只不過是他第三場路跑而已,就跑了初半馬。我又打趣說:「說不定明年這時候,我們就在跑鎮西堡(超馬)了呢!」

「怎麼可能啦…」

難講喔!路跑是這麼容易讓人上癮的運動。

我也請Stanley分享我們2016年的路跑目標。我的目標是:繼續路跑、超越去年水準、半馬破1:45、初全馬破四。他的目標則是:繼續路跑、參加半馬或更短距離賽事、把速度練快、保持身體健康。

我們又龜速晃回終點線附近拍照,這時我往北一看,終於看見山上的積雪。儘管在波士頓看雪早就看膩了,但能在台北市區就看到雪,機會相當難得。回家後對照地圖,發現這只不過是幾公里外的大崙頭山、大崙尾山,陽明山系當時都還籠罩在飄渺雲霧之中,而且還在繼續降雪呢!

20160124_090331.jpg

有了食物補給與溫暖衣物,身體終於不再顫抖,繞到主會場拿了幾張渣打馬拉松的賀年明信片。Stanley不顧他的手還不太靈光,就寫了一張現場寄出;我拿了兩張,但想了想還是決定回家再寫吧。畢竟一來我要寄給美國的老師和好友,現場手上沒有他們的地址;二來我寧願一個人靜下來擬稿後,再慢慢用漂亮工整的字跡來寫。

下一站來到亞瑟士的攤位,完賽者可以拿道具拍照打卡,也可擺出完賽時間。工作人員詢問我是跑哪一組、完賽成績多少,接著就很有效率地給了我對應的道具並擺出數字。問到成績時我說:「路協的成績都是賽後才另行公布,現場拿不到完賽證明。我大概跑了個2:11,就擺2:11:00吧!」事後證明我的預測神準,個人成績恰恰好跑出2:11:00的整數,已經是六場半馬的第二次了(另一次是PB 1:55:00)。也在此發現台灣路跑文化和美國很不一樣,我在波士頓參與12場賽事,就算是BAA波士頓運動協會舉辦的半馬,都沒有「完賽證明」這種東西,大家只要看到現場貼出或網路公布的成績清單上自己的名字跟成績,就會滿意了。台灣則是現場拿不到完賽證明就會有人開罵說比賽辦得爛,只能說風土民情不同啊!

record1.jpg

河濱公園現場設了一些造景讓大家拍照,但大概天氣過於寒冷,拍照的人寥寥無幾,好處是幾乎不需要排隊。很多來參賽的跑者,大概跑完領完物資後,就恨不得立刻離開,躲回溫暖的被窩裡吧。也能體會到大會人員的辛苦,無論天氣酷寒還是炎熱,都要堅守崗位從凌晨直到中午。路跑者或許消耗的卡路里比較多,但以時間和精力而言,還是工作人員遠遠勝出啊!

我拍照時打趣說,21+21=42,我們合力跑了一場全馬。從完賽開始,我們就一直看見基隆河對面的河濱公園依然有全馬參賽者不斷跑著;跟他們相比我們只跑一半就能休息,假如這樣就放棄,那跑全馬的怎麼辦呢?後來Stanley看到遠處有凸台,我們就快步慢步過去拍照,發現這凸台只是一片板子…由於我們只有兩人,就請工作人員站第三名把凸台站好站滿囉。

這時我走路已經正常了,但Stanley依然像企鵝一樣東倒西歪,他說這樣開車回去恐怕有點困難了,現在只想好好睡個午覺。我提醒他睡午覺前記得收操跟冰敷,免得一覺起來,腿鐵到要爬著才能下床。跟隨人潮出了河濱公園,又走了好長一段路才抵達接駁車,Stanley表示,這段路感覺比前面的21K還漫長啊…回到起點處的總統府天色已亮,我們就再次合照一張,不同的是當時是穿著短袖在黑夜中淋著冷雨準備接受挑戰,現在是拖著疲憊雙腳,戴著獎牌凱旋歸來。

IMAG0917.jpg

隔天Stanley回報說他果然嚴重鐵腿;我因為儘管速度大不如前,但身體早已習慣半馬長跑,因此只是普通痠痛。而且很慶幸我左腳阿基里斯腱雖然痠痛,但並沒有爆掉。週一下午我不顧雙腳依然痠痛,再度登上象山,這次的目的是排酸跑登高望遠,眺望遠方山頭上的殘雪,也順便把獎牌和自行印出的完賽證明帶去當道具外拍。這天連爬了象山、拇指山、南港山、九五峰,畢竟一直看不到南方桃園的山區,讓我一口氣走到了九五峰才罷休。也造成我這場半馬儘管沒有用盡全力,雙腳的疲勞依然花了整整三天才消失。

2016-01-25 14.05.55a.jpg


藉由這場比賽的機會,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和美國波士頓路跑文化的種種不同。首先,在美國路跑,賽道上的補給有運動飲料已經不錯;而台灣的路跑則固體食物多半相當豐富,渣打儘管算是非常中規中矩,就讓我感到滿足。不過我想以後胃口可能會被越養越大吧…XD 再來就是台灣雖然路跑者眾,不畏風雨的瘋狂跑者相對上也不少,但對路跑的訓練程度與認真程度似乎遠遠不及美國波士頓,許多人是抱著完賽=玩賽的心情參加。先前提到半馬2:00在波士頓大概是50%成績;我在渣打跑到2:11了,竟然贏過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跑者–也聽說台灣女生半馬1:5x,在小型比賽就可能上凸台了!至於台灣觀賽人群的熱情,可能要等到以後的賽事才能慢慢體會到。也思考了許多台灣路跑還有待改善的地方,例如推廣分組起跑、號碼布晶片、比賽照片OCR自動偵測號碼,諸如此類能讓比賽更加完美的細節。

台北渣打馬拉松雖然是我第6場半馬、第13場路跑比賽了,但也達成了許多的第一:第一次在台灣路跑、第一次大傷後復出路跑、第一次陪朋友同跑、第一次幫朋友配速、第一次全程邊跑邊聊天、第一次不求成績、第一次把路跑當作練習賽。不僅是相當難得的體驗,心中的成就感也不言可喻,沒破PB又何妨。就算是頂尖的馬拉松好手,也會有受傷的低潮期,也不會每場比賽都拚最佳成績。一日為跑者、終生為跑者,靠自己實力跑「回」波士頓的夢想依然要持續著!